首页 资讯 正文

“顺道炸弹”诞生记

体育正文 72 0

“顺道炸弹”诞生记

“顺道炸弹”诞生记

抗战时期军民埋地雷(资料(zīliào)图片)。 抗日战争时期,娄烦军民在艰苦卓绝的(de)“反(fǎn)扫荡”“反蚕食”斗争中(zhōng),遍地开花的地雷战(dìléizhàn),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尤其是顺道村炸弹厂制造的地雷和手榴弹,更是让日伪军闻风丧胆,谈之色变。 1943年的一天,担任静乐(jìnglè)六区工会秘书兼顺道村党支部书记(shūjì)的刘福德,在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时,清缴出地主家的一斗(yīdòu)(1000多个)银圆。刘福德看着这些银圆,脑子里豁然一亮。他赶紧找到(zhǎodào)民兵张海根,激动地说:“海根,咱俩建炸弹(zhàdàn)厂的想法终于可以实现了!”没等海根反应过来,刘福德便拉(lā)着海根的手风风火火地返回村公所。 海根望着(zhe)眼前的银圆莫名其妙地挠着脑袋(nǎodài)。“咱们就用这一斗银圆做资本办它个炸弹厂。”刘福德的脸上满是自信。 原来,刘福德和张海根早就有建(yǒujiàn)炸弹厂的(de)念头。顺道(shùndào)村除了耕地外,还有煤窑和瓷窑,刘福德自己有一身祖传做火药的手艺,张海根又有铸犁铧的翻砂(fānshā)铸造技术,这不就是办炸弹厂得天独厚的条件嘛。一斗银圆作资本(zīběn)办炸弹厂的决定就这样诞生了,并且很快得到区委的批准。 办炸弹厂的消息,让(ràng)顺道(shùndào)村(cūn)的老百姓群情振奋,大家积极响应。这家把烂铁锅、烂犁扛来了,那家把破铁桶、废铁器送来了……顺道村的炸弹厂在刘福德、张海根的带领下,就这么紧锣密鼓地干起来了。 他们组织民兵们就地取材,扫(sǎo)盐碱土熬硝,烧木炭(mùtàn),收集硫磺。刘福德把祖传做火药的技术贡献出来,教(jiào)大家怎样制造炸药,用雄黄(xiónghuáng)、碎(suì)弹壳、铁丝制作引爆装置;张海根则教大家如何利用烂锅、烂犁铧等废铁做弹壳。经过反复试验,炸弹厂很快制造出了第一批铸有“工农法宝”“民兵杀敌”字样(zìyàng)的地雷和手榴弹,大家凑在一起,又研究出拉线、绊线等几种埋雷方法。 有个村民疑惑地问道:“这呆头呆脑的铁疙瘩,咋能敌得过小鬼子的洋枪洋炮?”刘福德就让刚学习(xuéxí)地雷技术回来的民兵(mínbīng)二小给大家伙说道说道。二小撸起袖子,双臂(shuāngbì)交叉,清清喉咙故作神秘地说:“可别小瞧(xiǎoqiáo)这些(zhèxiē)铁疙瘩,这可是包叫鬼子吓得屁滚尿流的震天炮!”二小的模样逗得大伙儿哈哈大笑。 刘福德和民兵们合计(héjì)了一下,“一定要让家家有地雷,人人会埋雷,让小鬼子走到哪里被炸到哪里。”经过教学,顺道村(cūn)男女老幼个个都(dōu)是埋雷高手。 驻扎在古交(gǔjiāo)的(de)日伪军出来“扫荡”,顺道(shùndào)村的民兵们就一面组织群众(qúnzhòng)向山里转移,一面快速把地雷埋在屋里(wūlǐ)屋外、树林草丛、大路小道、村子周围,只要日伪军可能经过的地方都埋了地雷,并施以真假难辨的伪装,令前来“扫荡”的敌人防不胜防,寸步难行,一不小心便中了地雷的招,出其不意的地雷炸得敌人晕头转向。 顺道村的地雷威震一方,以致后来古交的鬼子(guǐzi)“扫荡”时都不敢(bùgǎn)靠近顺道村,走到距顺道村5里地左右的雁门就匆匆绕道而行,顺道村成了娄烦(lóufán)地区交通沿线极少没被日军“扫荡”过的村庄之一。 由于铁质材料紧缺,远远满足不了制造(zhìzào)铁雷(léi)的需求,刘福德和民兵们又思谋(sīmóu)着就地取材制造石头雷。这个想法令大伙兴奋不已。他们根据开山放炮的原理,很快(hěnkuài)便制造出一枚石头雷,经过试验,杀伤力强,还不易被鬼子发现。 刘福德、张海根带领民兵们不断总结创新,除了铁雷(léi)、石雷,又发明(fāmíng)了瓷雷(cíléi)。石匠被动员起来了,瓷匠也被动员起来了,一时间,全村总动员,顺道村成了地雷(dìléi)制造村。随着技术的提高,他们制造的地雷越来越花样百出,有拉雷、踏雷、绊雷、碰雷、滚雷、自发雷……个个都是专为小鬼子准备(zhǔnbèi)的西天送行大餐。 顺道村制造的地雷、炸弹(zhàdàn)除了用于保护家园,还拿出很大一部分(yībùfèn)支援其他村和八路军驻娄烦部队。 一次,运送地雷的队伍借着(zhe)(zhe)夜色的掩护在蜿蜒的山路中疾行着,不料途中与日伪军意外遭遇。霎时,敌人的枪声、民兵(mínbīng)们(men)的手榴弹爆炸声惊醒了(le)寂静的山村。刘福德(liúfúdé)迅速估摸了一下眼前的形势,下令:“大家不要与鬼子纠缠,赶紧摆脱鬼子赶路!”说完他带着两名民兵押后,掩护运输队(yùnshūduì)前行。看着运输队走远,刘福德悬着的心刚刚落地。突然,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刘书记,咋了?”一个民兵赶紧扶住问道。“没事,赶路!”原来,在掩护运输队的战斗中,刘福德腿部中弹负伤,他硬咬着牙不吭声,一直坚持到(dào)顺利完成了运雷任务。 1944年10月22日,刘福德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负责安排部分民兵,在(zài)(zài)沿关头村到韩家沟的(de)路上值守,接待前来晋绥边区参观采访的国际反法西斯记者团。10月25日晚,随着一声地动山摇(dìdòngshānyáo)的爆炸声,日军碉堡淹没在一片滚滚尘烟中,龟缩在碉堡中的日伪军被(bèi)突击队全部歼灭。刘福德和(hé)民兵们目睹了自己制造的炸弹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人人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顺道村的地雷和炸弹也被国际反法西斯记者团写进战地报道(bàodào)中。亢凤英(kàngfèngyīng) 太原日报
“顺道炸弹”诞生记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